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|
含磷酸的脂类称为磷脂(Phospholipids, PL),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,根据骨架的不同可分为磷酸甘油酯(Glycerolphospholid)和鞘磷脂(Sphingolipid)。其中,甘油磷脂又可根据极性部基团的不同分为磷脂酰胆碱(PC),磷脂酰乙醇胺(PE),磷脂酰丝氨酸(PS),磷脂酰肌醇(PI),磷脂酰甘油(PG),甘油磷脂酸(PA)等。
磷脂最早由Uauquelin于1812年从人脑中发现,又由Gobley于1844年从蛋黄中分离出来,并于1850年按希腊文Lekithos(蛋黄)命名为Lecithin(卵磷脂),继而陆续从许多动植物中分离,确认了许多磷脂类物质。迄今认为的最为丰富的大豆磷脂是1930年发现的。
有关磷脂的研究,于20世纪30年代始于德国,6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,广泛应用在食品,医药,化妆品和工业助剂领域,进入70年代后,研究工作日趋活跃。198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大豆磷脂专题研讨会,其后基本每隔一年召开一次。1996年9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七届卵磷脂国际会议上,医药学家和营养学专家们认同了卵磷脂作为营养品,在增进健康及预防疾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。由此可见,磷脂在世界上已备受人们的青睐,特别是美国和西欧,人们对磷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维生素。
卵磷脂是一种含有多种磷脂成分的混合磷脂营养素,使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之一。在人体的营养素中,磷脂的含量仅次于蛋白质。在细胞膜中,有超过40%的组成成分是磷脂,在神经系统的细胞膜中,磷脂成分更是高达80%,对神经信息的传导和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虽然卵磷脂是从大豆中分离得到的天然物质,但遗憾的是大豆中卵磷脂的含量是在太低,只有0.5%,一个正常人每天消耗掉的卵磷脂如果仅用大豆来补充,则至少需要食用约2公斤大豆。所以如果不适当补充精制的卵磷脂,消耗掉的卵磷脂是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充的。实际上,从理论上,卵磷脂是天然补品中难得的好产品,因此,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均得到普遍认同,如在欧洲,美国,日本等发达国家,人们已将卵磷脂的食用融入日常饮食中。
卵磷脂作为一种功能性健康食品,虽然不是立即见效,但有着全面,长远,稳定的效果,同时又没有药物的副作用,所以联合国粮食组织,世界卫生组织对大豆磷脂食品用量不作任何规定,可作普通食品服用。
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|